2017年7月16日 星期日

烏鴉女孩 試讀



    

       ★《紐約郵報》2016年夏天必讀書目
  ★《觀察家報》當月驚悚小說
  ★《華爾街日報》預測2016年最受歡迎的驚悚小說之一
  ★許皓宜(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諮商心理師)、高仁和(前刑事警官)推薦

  「文明」的人類有能力犯下哪些恐怖罪行?

  史詩般的心理驚悚小說,超黑暗的懸疑氛圍
  檢視跨越世代的凌虐與復仇循環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小女孩,
  父親在她心裡建了房間,裡面只有痛苦磨難。
  經過了好幾年,這房間有用悲傷砌成的堅固牆面、
  復仇渴望鋪設的地板,與最終以仇恨搭蓋的厚實天花板。

  四具男童屍體陸續在斯德哥爾摩被發現,死者身上都有遭到虐待的跡象,有的甚至已經過防腐處理,製成木乃伊。女刑警荷內特負責調查這幾宗離奇的命案,諸多事證讓她懷疑這是戀童癖慣犯所為,並審問最可疑的嫌犯卡爾。

  卡爾供出「幻影之家」容許戀童癖行為等訊息後,卻在戒護就醫時自殺未遂,無法繼續接受偵訊。荷內特轉而聯繫曾診療卡爾的心理治療師蘇菲亞,請她提供更多線索。從此荷內特與蘇菲亞展開合作,偵查兒童色情犯罪。

  蘇菲亞的病患中,不少人是童年時期遭受性侵與虐待的被害者。其中「烏鴉女孩」維多莉亞是蘇菲亞投注最多心力的案例。「毆打、愛撫、保護、傷害」,是維多莉亞與父親的相處模式。每當父親動手傷害她時,烏鴉就會進駐她的腦袋:黑色翅膀在她眼前拍動,接著,烏鴉會伸出腳爪奮力抓住父親的頭髮……

  《烏鴉女孩》融合寫實、暴力、北歐社會陰暗面,獲頒瑞典犯罪作家學院2012年特別獎。刑警荷內特與心理治療師蘇菲亞追查難以捉摸又殘忍的殺手,並在過程中觸碰爭議性的黑暗主題:虐童及戀童,情節充滿懸疑,且有驚人轉折,是犯罪小說愛好者不可錯過的書目。





我是看到主角都是女生就很開心的報名試讀,結果認真說其實故事沒有很歡樂(我知道是追查殺人案,但簡介有提到警探和心理治療師的戀情,想說會如何描寫百合情節,我知道我在意的點一直都與眾不同)。

老實說上冊看完覺得這之後會演變成相愛相殺的故事吧?我想不太出來會有什麼好方法不會演變成壞結局。

這本場景人物一直轉換,出現最多的是女警探的內心話及自宅場景,另一個則是心理治療師的心理活動。老實說女警探的私生活我覺得媽啊慘不忍睹,妳老公是哪來的小白臉,錢是妳在賺,不夠了居然還要老婆開口跟自己父母要,根本囧爆了,你的家庭貢獻度根本就是0,你們還有生一個孩子耶!然後警探不管在哪個國家我想都是過勞的職業,她又不是只是基層員警,她好歹也是中上的管理職。結果老公還一副老婆家庭貢獻度不夠都不在家,整個翻白眼翻到抽筋,不然你去賺錢啊!嘴個屁啊!職場上也是,我原本以為外國比較沒有性別歧視,結果看來嗯外國的月亮並沒有比較圓,可能跟警界也是相對保守有關。就覺得根本內外夾擊調查工作沒進展還要操煩一堆有的沒的事情。

再來是心理治療師的心理活動,有種對男人或者是人有莫名渴望的感覺。我原本以為是因為之前被男人欺騙了十年的關係,想想醫生不都精英份子嗎?不能接受聰明如我居然被騙這麼久而且他還糟蹋掉了女人的黃金生育年齡,結果呵呵不是不想生而是不能生,都結紮了最好是生的出小孩來,但在往下看看來案情沒這麼單純。我個人是覺得兇手其實蠻好猜的,畢竟出場人物根本少的可憐好嗎!而且愈到後面的虐童殺人案其實馬腳就愈漏愈多,完全就是啊啊啊提示很多,女警探快點靈光一閃,旁邊的法醫都主動提到屍體哪裡有問題了,另一個被拘留的男人則想借情報來討價還價結果這情報看起來就是重大的突破口啊!

雖然我覺得犯人是很令人同情但這不能是殺人的藉口,不管怎樣殺人者與被殺者身世背景都很令人鬱悶。而且他最後殺的人,根本就是有意識的滅口,是為了形跡不會敗露而倉促做處理,該怎麼說呢?這就不是你的中心思想了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